• 欄目導航

    首頁 ?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

    李富春對東北解放戰爭的重大貢獻

    顧卓新

    2016-04-09 09:56:38| 發布者: admin| 查看: 54616|來自: 遼沈戰役紀念館

     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李富春同志,是一位受到普遍尊敬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,也是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卓越領導者。他參與和領導過黨的創建、北伐戰爭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;擔負過白區工作、黨的組織工作、財經計劃工作。他對東北根據地的創建和全東北的解放,做出了重大貢獻。他一系列的指導思想,如創建鞏固的根據地以支援戰爭的思想,創建根據地必須以土地改革、發動群眾為基礎的思想,大規模運動戰的物資供給要集中籌劃和科學管理的思想,國家規模的財經工作必須統一計劃、統一政策、統一行動的思想,對新解放城市必須愛護、保護和加以發展的思想,等等,都是根據馬克思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原則,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。這些思想,教益深刻,作為一種精神財富,將永垂史冊。         

      (一)開始創建西滿根據地

      一九四五年八月,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,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。全國人民贏得了戰爭,但并未贏得和平。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慫恿和支持下,于一九四六年初停戰協定簽訂不久,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,調動大軍圍攻我各解放區。東北由于戰略地位重要,敵我雙方的爭奪尤為激烈。東北幅員遼闊,土地富饒,工業交通發達,又北鄰蘇聯、東接朝鮮,是重要的后方戰略基地,因而為敵我雙方所必爭。國民黨政府前后調動四十多萬精銳部隊,分路向東北挺進,妄圖先機在沈陽、長春及主要鐵路干線實行戰略展開,把我消滅在東北,至少也要擠出東北。

      我黨中央十分重視東北地區的斗爭,及時做出果斷決策,從關內老解放區抽調十萬大軍和二萬多黨政干部,兼程趕赴東北。為加強對東北地區的軍事、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,選派二十多名中央委員(包括李富春同志)前往東北,組成中共中央東北局及西滿分局和北滿分局,建立起九個省委和省政府及省軍區。中央按照形勢及任務的需要,決定了“向北發展,向南防御”的戰略方針,提出“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”,以利堅持長期斗爭。

      中央任命李富春同志為西滿分局書記。當時所說的西滿,是指中長路沈陽至哈爾濱以西,包括齊齊哈爾、海拉爾的廣大平原及丘陵地區。其中,克山、訥河、肇東、扶余、洮南及通遼等地盛產糧食,黑河有金礦,大小興安嶺富有木材,以及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等,構成這一地區的重要有利條件。北滿分局撤銷后,西滿轄區包括嫩江、黑龍江、遼吉、興安四省,前后方交錯,互為犄角之勢。西滿地區戰略地位之重要,還在于它是東北通向關內的要沖,輸送干部、調遣部隊、往來物資、鐵路運輸都要經過這里。在偉大的遼沈戰役時,西滿臨近前方,又是主要的后方供應基地之一。

      西滿分局成立后,李富春同志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,初步摸清了西滿地區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情況,階級形勢和群眾情緒等等,提出了西滿分局的工作方針和任務。東北工業交通發達,日寇統治多年,經濟上實行征發和配給制度,造成農村極端貧困,手工業破壞殆盡,物資原料全部集中于城市,都市人口相當集中。因此,必須力爭控制中小城市及交通線,據以開展鄉村工作,恢復農村經濟,改善農民生活;同時發展城市的輕工業、手工業,安置失業工人,開辟對外貿易,以減輕對大城市的依賴,并有效地包圍大城市。又由于工農業的實際情況,舊式的富農經濟比較發達,封建型的經營地主也比較多,農村雇農就占相當數量。日寇的十四年統治,人民只仇恨日本侵略者,對國民黨反動派不了解,有著“正統”觀念。因此,必須堅持統一戰線的方針,爭取人民的大多數。首先,應以民族斗爭的口號,肅清敵偽殘余,開展反奸清算運動,為發動人民的起點,借以打開工作局面。經過一段工作,才能進到減租減息、分配土地、發展生產等等。為此,富春同志提出要在較短的時間內,加緊發動群眾,以完成反奸清算、消災土匪、整編部隊、解決財經供應等四項任務,打下建設西滿根據地的基礎。

     ?。ǘ姆醇榍逅愕酵恋馗母?/p>

      爭取東北當時的急務,就是要以東北人民自己的力量,摧毀日偽法西斯統治的殘余,并削弱其與國民黨頑固派結合的社會基礎。富春指出,要從清算日偽的公產、公款,到清算借日偽勢力作惡多端,發財致富的戰犯、漢奸、特務分子及土匪首領;在清算運動中聯帶解決組織人民,建立人民政權和人民武裝,克服財政困難等任務。亦即要使清算運動成為城鄉各階層人民的、統一戰線的廣泛群眾運動。由于這個部署完全適合群眾當時的迫切要求,各地反奸清算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。

      富春同志曾深入通遼地區,指導制定清算步驟和確定鎮壓的對象,在當地挖出了兩個大漢奸,鎮壓了之后,人心大快,樹立起我們的領導威信,社會秩序明顯好轉。在整個地區清查出大量的日偽財產物資,大部救濟了當地貧苦群眾,解決了他們當前的生活困難和部隊部分供應問題。他提出在反奸清算運動申,有些重要問題必須相應解決,以利根據地的創建。比如,在清算較徹底的地區,應立即開展減租減息運動,提高職工工資待遇,沒收的耕畜農具應分配給貧苦的農民,以準備來年的春耕生產,并隨著運動的發展,逐步建立農民協會,建立基層政權,發展黨。

      當時,戰犯漢奸、國民黨特務跟許多股土匪相結合,三位一體。先前他們主要占據農村,隨后進占中小城市,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。他們成分復雜,許多漢奸、特務、偽軍官、警憲頭子,都被國民黨委任為團長、旅長、軍長等職。富春同志強調剿匪要依靠群眾,走群眾路線;強調對土匪首惡必辦,脅從不問,立功受獎,以分化和孤立敵人。經過幾個月的斗爭,取得重大戰果,解放了甘南、林甸、訥河、泰來、景星等縣城。在齊齊哈爾市,隨著蘇軍撤退,經過幾晝夜的激戰,全殲匪軍張伯藩旅三千余人,繳獲大量武器、物資,生擒旅長張伯藩,第二次解放了齊齊哈爾市。

      富春同志分析形勢,認為雖然國民黨部隊紛紛北上,大軍壓境,但估計在蘇軍撤退前,敵人還不會有大的軍事行動,決定調動我一部主力,配合地方工作,發動群眾,消滅土匪,從而爭取了將近半年的時間,集中精力于根據地建設,打下對付國民黨軍進攻的基礎。并指出特別要注意建立通遼、開魯、康平、奈曼一線地區和加強訥河、嫩江等后方基地的建設工作。這樣,即使敵大舉進攻,我們仍可向東或向南機動,阻止和打擊敵人。

      當時,西滿七十七個縣旗群眾運動的形勢,搞得好的只有遼西的鐵(嶺)法(庫)康(平),嫩江的甘南、肇東等少數縣份,大多數地區群眾斗爭開展得很不夠。各地斗爭發展不平衡,干部的思想認識也不平衡。富春提出的任務是:經過清算和分土地兩道斗爭的地區,要普遍解決土地問題;經過清算一道斗爭的地區,要提高到一類地區;很少開展斗爭的地區,要提高到二類地區。在方法上,他提出要把搞得快和搞得透結合起來,要走群眾路線,不能包辦代替。在步驟和策略上,應集中火力先打大惡霸地主,把他們的威風打下去。群眾真正起來了,中小地主就會動搖孤立,退出土地,或同意借糧增資,從而最終達到平分土地,完成土改的目標。在政策上,明確規定了對于富農、中農、開明士紳和中小地主的土地財產的不同對待;規定了對逃亡地主、東北軍軍官的土地分配政策;還規定了對青苗、牲口的處理以及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等等。指出要十分注意穩定中農,吸收中農參加運動,但領導杈應牢牢掌握在貧雇農手中。并要在運動中吸收貧雇農先進分子入黨,建立農村基層政權和黨的組織。

     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進行土地復查運動,發現不少地方出現群眾發動得不夠、封建勢力并未徹底打倒的“夾生飯”現象。對這類地區,又重點派人去進一步發動群眾,解決有關的問題,真正完成土改任務。但不久又有些地方出現侵犯中農利益、破壞城鎮工商業的過火行為,發生一些“左”的錯誤。對此,根據中央政策精神,做了認真的及時糾正,鞏固了土改成果,為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打下了基礎。

      (三)增產節約,一切為了前線

      在土改運動勝利進行的同時,軍事形勢卻很嚴峻。國民黨軍隊在占領沈陽、四平、長春等重點城市之后,正沿中長鐵路向北推進。富春在干部大會上做了《從最困難著想,力爭勝利》的報告。他概括可能發生的八個方面的困難:敵人繼續進攻,哈爾濱、齊齊哈爾可能被占,我們轉到農村打游擊;群眾尚未充分發動,部隊裝備差,不能打勝仗;地主武裝暴動,社會秩序大亂;天旱無糧,小城鎮糧不夠吃;沒棉衣,往北走更冷,凍死人;財政拮據,沒錢,貨幣貶值;群眾恐慌,黨內思想混亂,人各一心,斗爭失敗。當然,后來情況并未發展到如此地步,但這個分析在當時卻起到鞭策全黨的重要作用。

      為此,李富春發表了題為《迎接一九四七年》的文章,向西滿黨政軍各界發出號召,要求為克服經濟困難、保障前方勝利,發動大生產運動。他說:首先要以最大的努力,注意發展農村經濟,目前要認真準備與組織好春耕,通過土改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;經過農民互助及政府農貸,解決好貧苦農民的生產困難;要著重扶助手工業及中小加工作坊,組織農民消費合作社、生產運輸合作社等等。他還要求認真扶持私人工商業的發展,保障其營業自由,并予以信用貸款及鐵路運輸等等方便;非軍事的公營企業可以公私合辦或商辦公助,獎勵商人對解放區外進行貿易。

      他要求后方的機關和部隊,從事一定的農業、手工業的生產,自給糧菜零用,以減輕人民的負擔。還號召機關、部隊、學校厲行節約,定出每人及全單位的節約計劃,表揚那些做得好的單位或個人,批評不重視生產、不注意節約的干部。他指出,鋪張浪費不只是個經濟問題,它還會敗壞黨的優良作風,使我們嚴重脫離群眾。

      他說,我們的機構上面大、底下小,像個倒寶塔;在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時,這個寶塔是建立在沙灘上的,沒有牢靠基礎,大家必須深入群眾。在他的號召下,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生產節約運動,迅速在各地各單位展開。

      一九四七年初,國民黨軍隊對東北地區采取了“先南后北”的作戰方針,妄圖先消滅南滿我軍,而后北上,占領西滿、北滿、以至全東北。我軍克服了嚴寒和裝備、運輸上的各種困難,勝利地在南滿進行了“四保臨江”的戰斗。在北滿和西滿,我軍又三次出擊松花江以南地區,堅決打擊長春、吉林周圍各地之敵。這樣,南北互相支援,消滅和消耗敵之大量人力、物力,取得很大的勝利。為了支持以上的作戰,西滿各省提供了大量的后勤支援。翻身農民踴躍支前,由許多縣長親自帶隊,出動幾萬民工、上萬付擔架及車輛、騾馬。他們緊跟部隊,仗打到哪里就跟到哪里,保障了給養彈藥的充分供應和傷員的及時后送。各省的財力、糧食、物資,都首先調撥給部隊,滿足前線作戰的一切需要。各地還紛紛動員翻身農民參軍,每個縣都組建二線兵團一至二個,經過訓練補充主力。

      總的來說,根據地經過土改、發動群眾、組織農民、武裝農民,后方增產節約,一切財力、物力、人力集中支援前線,這不只為當年的戰爭,而且為第二年的“遼沈戰役”主力會戰的勝利,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
      (四)主持全軍后勤及東北財經工作

      在西滿根據地創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,李富春奉調到中共中央東北局,主持東北全軍后勤及東北全區的財經工作。一九四七年六月,以富春為首的東北財經委員會成立后,具體部署了對外貿易、金融、物價工作;他還負責部隊后勤供應及兵工生產,和對鐵路、公路、航務、郵電工作,工礦企業工作以及農業生產工作的管理指導。

      最困難的首先是解決部隊的冬季被服供應,這要籌辦大量的布匹、棉花。對戰斗任務頻繁的主力部隊,要發給成套的冬裝,包括棉鞋、皮帽、手套;對非主力部隊則要調撥給足夠的原材料,由他們自行組織力量加工。人數要統計準確,加工工作要抓緊,務必按時把冬裝發到連隊手中。軍工生產要根據需要,保證重點,確保性能、質量,檢查要嚴格,盡量不出或少出事故,保證把彈藥準時送到前線部隊。鐵路運輸問題比較復雜,屬于我軍控制的地區,要做到暢通無阻;游擊區遭到破壞的要及時搶修;敵占區的鐵路,則要加以破壞,使之無法運行。所有工作都要圍繞一個中心,即保證前線勝利作戰;如果不明確這個目標,就是一個盲目的財經工作者。

      李富春同志指出,戰爭已轉成統一指揮的、大兵團作戰的運動戰和攻堅戰,戰爭的消耗日益增大,要求主力部隊更加擴大,裝備更加完善;支援戰爭的后勤、醫療、運輸等必須提高質量及準確程度。因此,有計劃地、統一地使用財力、物力、人力,支援戰爭、支援全國,并努力保障經濟的發展,就成為當前財經工作的主要指導方針和迫切任務。為此,必須精密計算與厲行節約。國家財政支出的百分之八十用于戰爭,諸如被服、糧秣、器材經費及其他物質消耗,大都以人數為基準,所以人員統計必須準確,并合理使用,防止浪費;還要留有后備,以應付意外出現的困難。

      根據以上的精神,在富春直接指導下,制定了一九四八年財政收支計劃,一九四八年糧食需要概算,一九四八年被服、軍需、器材概算,一九四八年經常費支出概算,一九四八年各項被服標準與概算等等。這是一個比較完備、比較正規的財政計劃及綜合概算,表明東北地區財經工作及后勤供應,已由分散向統一發展邁出了一大步,對爾后的財經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深刻影響。

      一九四八年九月,為保證遼沈戰役的重大支前任務,經李富春提議,把東北后勤分為后方勤務和野戰后勤兩部分,后方分管軍工生產、物資籌劃及運輸、戰地資財的分配及調整調度工作。錦州戰役開始后,國民黨重點攻占了彰武、新立屯,炸毀鐵路橋梁,切斷了我鐵路運輸線,造成前后方隔絕的緊張局面。富春同志當機立斷,派得力人員率領汽車團,從通遼經奈曼旗輾轉至北票,將急需的作戰物資,特別是足夠的炮彈,運送至錦州前線。他還指示組織大量的駱駝隊運送油料及其他物資至阜新地區,保證了錦州戰役及黑山阻擊戰的決定性勝利。遼沈戰役結束后,人口眾多、物資豐富、全國重工業中心的東北,又成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后方;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對支援全國解放及爾后的抗美援朝戰爭,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。          

      (五)東北地區財政經濟的統一部署

      一九四七年冬,東北我軍向國民黨軍發起了強大攻勢,殲敵八個整師,克城十八座。除長春、沈陽、錦州等十一座城市外,其余一百七十六座大小城市均被解放。東北解放區從南到北,連成一個大片。根據這種“敵強我弱”已經根本改變、戰爭已發展到外線作戰的攻堅戰形勢,我們的財經工作的重心必須實現由鄉村轉到城市,工作方法必須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統一的重大轉變。對此,我們廣大干部思想準備不足,表現為本位主義;只顧一時利益,不顧長遠的整體利益。對于不遵守制度、不講究政策、不會精密計算等游擊習氣和作風,必須從根本上加以克服,才能適應客觀形勢的要求。

      一九四七年十月,東北局召開了全區的財經會議,李富春做了報告和會議總結。他指出,今天我們需要有日益壯大的和日益正規化的主力部隊,才能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和陣地戰,大量殲滅敵人,非此莫能致勝。這是與從前十年內戰和八年抗日戰爭時期大不相同的。戰爭的這些特點,規定了我們的戰時財經工作的特點。要支援這樣一個統一指揮、集中行動的大規模戰爭,必須統一籌劃,集中力量,一切為著前線,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特點,就會犯重大錯誤。因此,一切不適合于戰爭需要的財經思想,都必須澄清。他指出以下錯誤觀點必須克服:一是單純游擊戰爭的觀點,仍然停留在被分割的農村游擊戰爭的時代,不知道要以最大的力量建設主力、支援主力作戰;二是平均主義、百廢俱興、忽視戰爭的和平建設的觀點,不懂得分別輕重緩急,片面地和孤立地強調局部工作的重要性,以致脫離基本(土地改革)和脫離中心(支援戰爭);三是鋪張浪費、形式主義的觀點,不知道節省國家財力和民力、物力,以致后方與前方脫節,工作與戰爭脫節;四是狹隘保守的財政觀點,只顧群眾眼前利益,不了解戰爭是發展的,必須努力發展生產、擴大財源,才能支持大規模的持久戰爭,而斤斤計較眼前的一點局部利益,放松動員與組織人民群眾對戰爭的支援。

      與其他老解放區比較,東北有較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工礦業及交通便利的條件,較容易克服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基礎與支援大規模戰爭的矛盾。東北解放區是一個新生力量,只經過兩三年戰爭,經濟潛力較大,不同于老解放區經過十年戰爭和幾次大的災荒,存在著財力、物力、民力近于枯竭與長期作戰需要的矛盾。經過一年多的政治經濟改革,特別是普遍地進行了土地改革,摧毀了封建的殖民地的政治經濟制度,從而開辟了經濟發展的廣闊前景。由于敵偽大企業均收歸國有,可以引導和扶持一切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的發展。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,我們不怕封鎖,存在著自力更生的有利條件。這是一個具有新民主主義國家規模的基地,我們不能用手工業方式小手小腳地去干,而必須采取計劃經濟模式,實行統一籌劃、分工合作、公私兼顧、軍民兼顧,走大規模地發展經濟的道路。

      為了現代戰爭的需要,貫徹統一發展的整體觀點,并與群眾路線很好結合起來,富春提出的財經方針是:第一、大力發展經濟,努力生產,支援前線,支援全國;第二、動員群眾,依靠群眾,公私經濟結合,軍民利益兼顧;第三、統一領導,分工經營,統一籌劃,分工負責,精密計算,結成一體。在財政收入方面,要從發展經濟著手,大公與小公分工負責,確保大公財源為主,地方做到生產自給。在財政支出方面,要量入為出,把充分壯大主力部隊與長期打算相結合,支援軍事與發展經濟相結合。在制度建設上,必須做到統一編制、統一標準和預決算平衡,克服漫無限制、不受約束的狀態。對財經與后勤工作的要求,要做到嚴格精密的計算,實行科學管理。也就是說,財政上實行嚴格的審計制度;企業管理要實行成本核算與盈虧核實;后勤工作要做到精確統計人數,加強物資及運輸的管理手續,務求節省,提高對人民與對戰爭的責任心。

      李富春對統一后的工礦業、交通業、商業如何領導管理,都有具體的思想指導。他提出,我們發展工礦業的辦法,是有重點地進行公私企業結合,互相促進發展,軍民兼顧,相互調劑,結為一體。許多行業都應如此,而不應什么事都由公家去干,這樣既節省了國家財力,又扶持私人經濟,維持了員工及貧民的生活。企業工會要組織和教育員工,提高政治覺悟,講究勞動和經營效率,增加生產;既要注意改善工人的生活待遇,又不應一時提出過高的要求。勞動時間除礦山為八小時外,其他行業可以九至十小時。交通運輸業的管理,應該依靠廣大員工的力量而又保持集中統一的調度。政府供給鐵路以較賤價的糧食和燃料,鐵路又無償地使用原屬國家所有的一切資材,就應該按照預決算制度辦事,經過嚴格審計,達到收支平衡。除軍事運輸無代價承擔外,對各省、各部門的運輸物資按章收費。商業方面,要求對內商業自由,對外貿易統一管理。要爭取金融物價的穩定,適當限制商業利潤,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差價,嚴禁投機倒把,并規定機關、部隊不準做生意(工農業生產除外)。對外貿易方面,加強統一管理,嚴格緝私,保護必需品的進口,嚴禁非必需品與奢侈品的輸入。作為新民主主義國家規模的經濟,這一系列的政策規定,是完全正確和必需的,充分體現了李富春同志高瞻遠矚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革命精神和求實態度,具有遠大與深刻的歷史意義。

      (六)保護城市,執行正確的城市政策

      東北解放戰爭不斷向前發展,大中城市相繼解放。但在接管城市的工作中,由于派出的工作人員缺乏經驗,多次發生違犯政策的事情。如打開倉庫,把糧食物資一下給貧民分光。又如允許農民進城挖財寶,打擊了地主兼營的工商業等等。為制止這種混亂現象,東北局根據李富春的建議,于一九四八年三月發布了關于城市接管政策的指示,要求愛護新解放的城市,保護工商業。戰斗結束打掃完戰場,除衛戍部隊外,野戰軍都撤出,不破壞一座房屋,不砍伐一株樹木,任何機關、部隊不準隨意進城收集物資。

      在六月初的財經干部會議上,李富春做了《關于進城后有關財經具體政策問題的報告》。他指出,今天我們進城市不是準備撤退,也不是趕快抓一把物資?!敖裉斓某鞘懈母?不是破壞建設而是保護建設,是利用城市組織生產力、發展生產,創造新的大批物資來支援戰爭?!币虼?進城后,不論是民族資本工業、還是地主兼營的工商業,甚至官僚資本,均暫時一律不動。待清查結束后,如確系官僚資本則可沒收;而屬私人資本則應堅決予以保護。亦即要盡量縮小打擊面,除罪大惡極的漢奸官僚外,均可讓他們開業,不得把漢奸官僚、蔣偽殘余的帽子隨便扣戴,不要亂沒收。

      他著重申明,“保護私人工商業與扶持私人工商業是兩件事。保護私人工商業是一律的,但扶持與發展則應有所區別?!惫I與商業要分開,工業應扶持,凡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應優先發展;對消費品、奢侈品、迷信品的制造不予侵犯就夠了。商業應予保護,但對那些投機倒把、囤積居奇的就要給以打擊和限制。關于蔣偽公營企業,他指出:在步驟上,首先是組織工人、特別是技術工人保護工廠,不要讓其逃散;其次是了解工廠的情況,盡可能全部或部分地迅速復工。對專家、技術人才,如工程師、大學教授、醫師等,一律收羅起來,不論其思想如何,在生活上給予優待,不能當做俘虜加以看管。

      中共中央東北局根據李富春所做報告的精神,發出了《關于保護新收復的城市的指示》,指出“現在我們有了城市,就應當愛護城市,發揮城市的仵用,使城市生產更多的軍需品、日用品,來支援戰爭并繁榮解放區的城市?,F在戰爭,沒有城市的支援,沒有鐵路運輸,是不能取勝的?!卑嗽轮醒?東北局召開了第一次城市工作會議,由王稼祥主持會議,李富春做了主要講話。這是為解放全東北,接管長春、沈陽等大中城市做準備的會議。根據李富春講話的精神,確定四個方面的經濟政策,即:以發展國營經濟為主體,依靠并發展合作經濟,扶助與改造小商品經濟,鼓勵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,禁止與打擊有害于國計民生的投機經營。這些政策的提出,標志著東北地區的領導對城市經濟的管理思想達到一個新水平,對后來的實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。


    一级av影视